客服热线:029-35970099

陕西新天地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

请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网站手机版。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处置中心动态

引入市场机制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成趋势

  • 2015-11-26
  • 659
  • [$Content_Label[0]$]

“谁污染谁治理”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污染治理模式。不过,随着第三方治理的出现,这种模式可能会很快被取代。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这表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已经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认可。

“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业与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协议,通过付费购买污染减排服务,以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对于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自行治污存弊端

  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近年来的焦点,环保投入年年增加,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速建设,为何环境质量却不见明显提升?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原因在于很多治理设施没有发挥效力,因为缺乏社会责任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淡薄,“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已经很难行得通。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今年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我国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最快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体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超过环境容量,仅化学需氧量(COD)就超出环境容量4倍多。土壤污染方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严重总超标率达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多年来,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分散治污之路。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对我国工业污染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地降低防治成本,总是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对环保的各种投入,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表示,由于受自身规模 

“谁污染谁治理”是人们经常听到的污染治理模式。不过,随着第三方治理的出现,这种模式可能会很快被取代。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这表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途径,已经获得了中央政府的认可。

“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企业与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协议,通过付费购买污染减排服务,以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并与环保监管部门共同对治理效果进行监督。”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对于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自行治污存弊端

  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近年来的焦点,环保投入年年增加,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速建设,为何环境质量却不见明显提升?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原因在于很多治理设施没有发挥效力,因为缺乏社会责任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淡薄,“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已经很难行得通。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今年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我国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最快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体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超过环境容量,仅化学需氧量(COD)就超出环境容量4倍多。土壤污染方面,《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严重总超标率达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多年来,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谁污染谁治理”的分散治污之路。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对我国工业污染治理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地降低防治成本,总是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对环保的各种投入,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来源固废处理网


 

0